注:【】部分为笔者心得,非原文摘抄。

  • 不承认那些重大经济事件背后基本上都有人类心理方面的原因,那么就永无可能真正弄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
  • 动物精神的 5 个方面分别是:
    • 信心;
    • 公平;
    • 腐败和反社会行为;
    • 货币幻觉;
    • 故事。
  • 动物精神的理论基石是信心以及信心与经济运行之间的反馈机制,正是这种机制放大了各种干扰。
  • 经济周期的两个主要特征是繁荣与衰退。
  • 信任的真正含义是我们会超越理性。
  • 当人们做重大投资决策时,他们必须依靠信心。
  • 在不同的时候,信心对收入的影响是不同的。当经济开始下行时,信心变动对收入的影响就特别大,而且具有决定性,但在另一些时候就不那么重要。
  • 在现实世界里,制定工资所涉及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是公平。
  • 当预期有多种不同奖励时,脑部的背纹体(dorsal striatum)就会有反应。
  • 公平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地位低的人会低身下气:为了在交换中使主观和客观因素的投入与产出相等,他们不得不比地位高的人付出更多东西。
  • 公平会将人们对自身行为和他人行为的是非观等概念引入经济学。
  • 经济波动部分归因于公然腐败的显著程度和可接受程度在不同时期发生的变化,尤为重要的是,欺诈(即技术上合法但心术不正的经济行为)的普遍程度也随时间而变化。
  • 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最大的损失就是他们已投入的股本。
  • 有限责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方面,它保护股东,这促使他们一开始就投资有风险的事业;另一方面,它也允许股东向他人出售股票,不过后者将不得不承担跌价风险。
  • 对会计师人格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他们是以“事实和细节”为导向的,他们持“批评和怀疑的态度”,喜欢“以稳定有序的方式工作”。
  • 会计造假的可能性总是存在。
  • 商业兴衰周期是同个人保持良好操守的责任感的变化以及掠夺行为的变化(与掠夺活动机会的变动有关)联系在一起的。
  • 在没有货币幻觉的情况下,定价和工资决策只受相对成本后相对价格的影响,而不受这些成本或价格的名义价值的影响。
  • 经济规划者的确可以降低失业率,扩大产出,但较低的失业率和较高的产出是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的。
  • 如果在拟定合同时生活费用调整协议就不包含在内,等真正发生通货膨胀时,工资和价格就很有可能无法调整。
  • 当通货膨胀发生时,按实际值计算,可调利率抵押贷款的持有人偿还贷款的速度会更快。
  • 管理者使用营业损益账目来评判他们是表现“出色”应当扩张业务,还是表现“糟糕”应当收缩业务。
  • 故事以及讲故事是人类知识的基础。——罗杰·尚克、罗伯特·埃布尔森
  • 在成功的婚姻中,夫妻通常会创造可以分享的故事。他们围绕一系列共同的记忆创造了一个故事,并用这个故事来印证,他们互相关心对方,在乎婚姻内在的价值。——《爱情就是故事:亲密关系的新理论》,罗伯特·斯滕伯格
  • 戏剧的 20 种基本情节:探索、冒险、追击、营救、逃脱、复仇、谜团、对抗、迫害、诱惑、变局、转型、成熟、爱情、乱伦、牺牲、发现、贪婪、升华和堕落。
  • 信心并不仅仅是一个人自身的情绪状态,它也是一个人对他人信心的一种判断,以及他人对他人信心的洞察。它同时还是一种世界观(对时事动态的一种看法),是大众对新闻媒体和公共讨论所传播的经济转变机制的理解。
  • 【因为存在货币幻觉和贪婪等因素,所以人们主观上只能接受账面收入增加而厌恶其减少,无论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与否。】
  • 恐慌本质是非理性的表现。
  • 银行挤兑引发混乱是经济萧条最直接的先兆。
  • “经济过热”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信心超常之高,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怀疑经济前景,而是开始相信新一轮经济繁荣即将到来。此时,消费者们大手大脚地消费成为一种常态,各种糟糕的投资层出不穷,投资者一心想将投资转手倒卖给别人,对于真实投资是否合理稳健,他们并不确定。由于部分公众的信任和政府监管机构的放任,腐败和欺诈横行,直到狂欢结束,公众才发现真相。那还是一个人人都感受到高消费社会压力的时代,因为每个人看到别人这么做,自己也不想被看成是落伍者;他们不担心这种过高消费支出的后果,因为他们觉得别人都不担心。
  • 如果用提高税收手段来支付较高的实际工资,就等于把从纳税人手里获得的财富重新分配给政府雇员。
  • 英国摆脱经济萧条的真正秘诀在于,企业界的人们下决心专注于他们自己的事务,并努力做到最好。这保证了贸易和商业活动的诚实和清白,也支撑了英国的信用和声誉。——洛德·梅斯顿
  • 美国历史上两次最严重的经济萧条,基本特征都是人们对经济的信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追逐利润的意愿超越了某种极限,转而危害社会,人们的货币幻觉以及人们的经济公平感发生了变化。
  • 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的主要区别在于,后一种办法直接把资金注入真正需要资金的机构,前者则把资金分散给了整个经济系统。
  • 恐慌期间缺乏的并非货币,而是信心,这通常是恐慌发生的前提条件。——亨利·卡伯特·洛奇
  • 信贷紧缩的爆发有三个不同的原因:
    • 第一个也是最明显的原因就是标准融资模式的崩溃。那些发放贷款的机构再也不可能指望把贷款打包,并顺利地转手给毫无疑心的第三方;
    • 第二个原因涉及资本损失与杠杆率的关系。很多持有贷款或发放贷款的机构自己也投资了新型金融产品,它们的杠杆率也非常高;
    • 使用已经承诺的信用额度是信贷危机产生的第三个原因。
  • 劳动力市场不能正常出清是失业的显著标志。
  • 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劳动者的效率或效益取决于他们得到的工资。
  • 除了技能外,工资差异还有其它原因。工作条件较差的公司一般会付较高的工资以吸引工人。
  • 失业的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大量失业是因为企业愿意支付的工资和使劳动力供需平衡的工资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 工资不仅仅是一种激励,它还是雇主和雇员之间双赢关系的一个标志。
  • 雇主在制定工资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新雇员的工资对现有雇员的影响过低的工资,或者论资排辈式的工资,都会降低雇员把企业目标视为个人责任的意愿。
  • 储蓄政策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关键之一。
  • 资产价格对消费的影响称为消费的财富效应。
  • 商学院的学生需要学习资本预算的数学问题和最优投资决策理论,但在公司真正要做出投资多少的决策时,往往是投资背后的心理发挥主要作用。
  • 投资决策中,最重要的是直觉而非分析。直觉是一种遵循心理规律尤其是社会心理规律的社会过程,因为群体的决策是依据社会心理做出的。——杰克·韦尔奇
  • 很多人似乎都有一种强烈的直觉,无论什么地方的房价都只涨不跌。他们似乎真的确信这一点。实验证明,人们甚至对最基本的的物理现象也会有错误的直觉模式。
  • 关于房地产是诱人投资的印象,货币幻觉似乎能够解释部分原因。
  • 如果土地的投资回报和 GDP 成正比,现值理论就会预计土地价格的年增长率等于 GDP 年增长率。如果拿它和别的投资相比较,如 20 世纪股票投资的年均实际回报超过 7%(2%的真实资本收益加上 5%的分红),就会发现土地的投资回报并不是很高。
  • 农业用地的供应量是固定的,但价格却不能和实际 GDP 一起上涨,因为它并不是促进 GDP 增长的主要因素。
  • 土地并非住房建设的制约条件。所以,土地供应量固定对真实房价上升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 房地产总是理想投资对象的预期并没有理性的依据,只有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它才成立。
  • 造成房价上涨迅速扩散的反馈不仅和制度有关,而且有文化和心理方面的因素。
  • 住房投资是影响最近美国经济繁荣和衰退的重要因素。住房投资变化的原因和动物精神理论的所有要素都存在关联,这些要素包括信心、公平、腐败、货币幻觉以及故事。
  • 传统经济学理论将不断变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排除在外,而它们才是经济危机的根源。传统经济学理论甚至排除了信任与信心丧失的因素;排除了公平感,而正是这种感受制约了工资和价格的灵活性,这一灵活性本来能够稳定经济。传统经济学理论没有考虑到经济繁荣时期的腐败和出售伪劣产品的问题,以及泡沫破裂时它们一旦被揭发出来会带来的影响。传统经济学理论还排除了那些说明经济变化的故事的作用。
  • 理解经济的运转以及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不能仅仅考虑经济动机,还需要我们深入考察信心、公平、腐败、货币幻觉以及历史带给我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