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部分为笔者心得,非原文摘抄。

  • 有关自己完全未知事物的文章,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有价值的知识。
  • 只要遇到读不懂的地方就说文章不好,这简直就是自恋的想法。
  • 如果我们接受的是从来不曾对阅读保持怀疑的教育,便以知识分子、聪明人的角度来思考,这不是有点滑稽吗?
  • 无论是音读与阅读文字,只是会读,不表示就能看懂文章的意思。
  • “素读”就是“先不考虑文章的含义,只是朗读表面文字”。
  • 不理解抽象乐趣的读者,根本不理解人类的哲学。
  • 对文章提到的事件本身,读者虽然没有直接具体的经验,却拥有同类型的知识或经验,就是“同类型经验”。
  • 面对未知的事物,最好一开始就有“自己可能无法理解”的觉悟,因为无迹(线索)可寻。
  • 对语言的理解力,有赖于眼前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
  • 拥有的知识越多,人理解新知识就越容易。
  • 自己不能理解就认定是错误的,这是自我中心思维单纯的表现。
  • 音义一体就是音读。
  • 一般而言,儿童的阅读入门,也就是音读,都是依据孩子日常接触的东西进行教学。
  • 阅读教育从阅读既知事物的音读开始。
  • 把文化融入语文当中、加以浓缩,在短期内教授大量信息,就是现代教育的特质。
  • 知识上的理解不能视为经验,最多只能说是一种准经验。
  • 学校担负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阅读未知的能力。
  • 很多人会根据影评决定要不要去看这部电影。
  • 针对对象的评价和批判才是评论真正的目的。
  • 除非认为评论文章很有趣的人增加,否则我们不能说,现代教育已经能教出像样的人,
  • 一个人不论身上拥有多高的技术,如果对文化不能持有一定的关注,就不能被称为有教养的人。
  • 一百年来的日本文化,就是靠想要读懂难理解的翻译文章的能量,和认定自己不应该无法阅读未知的气魄,才能一路往前推进至今。
  • 如果家长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直觉倾向使用精密的语言,那么在以采用精密语言为主的教育过程中,当然会显现出良好的适应力。
  • 智商低等于语言能力差。
  • 创作本身具有不同的个性。
  • 优秀的小说作品不但具有特殊性也具有通俗性。
  • 所谓的素读就是,读者很清楚自己并不理解所读的内容,还是继续读,这也是 β 型阅读(基于未知知识的阅读)的原动力。α 型阅读(基于既知知识的阅读)是虽然读得懂部分内容,但是不懂的就是不懂,无法突破。
  • 读书的目的是向未知挑战。
  • 通过书的力量摆脱日常生活的影响,提升自己的思维。若要做到这样,阅读远离尘嚣的书籍是最具效果的方式。那种记录每日所见所闻的书籍,对制造知识性的环境并无助益。需要理解的哲学、文学书,能让孩子在书中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
  • 太幸福的人,很难参透读书的深奥意境。
  • 只要社会上不认为“能记得古典的文章、朗朗上口”是件好事,我们的教育就只能教导没有意义的东西。
  • 【古典的知识就像经过岁月风化之后的岩石,至少对于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来说,它是过往积累、流传下来的最坚实的知识。】
  • 想得到正确的解释、解决之道,就要充分重视时间的影响力。
  • 由既知类推未知,主要是通过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