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部分为笔者心得,非原文摘抄。

  • 一个人的才能,只有通过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才有可能产生效益。
  • 知识工作者本人必须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完成任务,自觉地做出贡献,自觉地追求工作效益。
  • 一个组织要产生一项既定成果,其工作量越少,表示其成绩越好。
  • 一个管理者,如果不能有意识地努力去观察外部世界,则组织内部的事物必将蒙蔽他们使他们看不见真正的现实。
  • 只有通过改进工作的手段来充分发挥人的能力,而不应该期望人的能力突然提高。
  • 要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的习惯:
    • 知道时间用在什么地方;
    • 重视对外界的贡献;
    • 善于利用长处,包括自己、上司、同事和下属的长处;
    • 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
    • 善于做有效的决策。
  • 管理者有效性的基础
    • 记录时间;
    • 管理时间;
    • 统一安排时间。
  • 最稀缺的资源,就是时间。
  • 知识工作者要想取得成果和绩效,就必须着眼于整个组织的成果和绩效。
  • 用脚走不通的路,用头可以走得通。——斯拉夫谚语
  • 把可由别人做的事情交付给别人,这样才能做真正应由自己做的事。
  • 大刀阔斧减少不必要的工作,绝不会有太大的风险。
  • 同一个危机如果重复出现,往往是疏忽和懒散造成的。
  • 如果一个高级管理人员,尤其是经理,不得不将他工作时间的 1/10 花在处理所谓“人际关系问题”上,花在处理纠纷和摩擦上,花在处理争执和合作等等问题上,那么这个单位就算人数过多了。
  • 一个管理者花费在会议上的时间如果过多,便是组织不健全的表现。
  • 原则上,一个管理者的时间,绝不能让开会占用太多。
  • 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所谓有效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自己的工作,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水准及其影响;(2)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包括对上司、同事和下属;(3)各项管理手段的运用,例如会议或报告等。
  • 重视贡献,才能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不为其本身的专长所限,不为其本身的技术所限,不为其本身所属的部门所限,才能看到整体的绩效,同时也才能使他更加重视外部世界。
  • 一般机构对成效的要求往往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直接成果;树立新的价值观及对这些价值观的重新确认;培养与开发明天所需要的人才。
  • 管理者的失败,因素很多。常见的原因,应该是他本人在出任一项新职位时,不能或不愿为适应新职位的需要而改变。自以为过去做得成功了,因此满足于自己老一套的工作方法,结果必然遭到失败。
  • 在一个组织中,自认为有管理天赋的管理者,往往并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 在自己的工作上和人际关系上都比较重视贡献的管理者,往往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他的工作也因此而富有成效,这也许是所谓“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真义所在。
  • 有效的人际关系,有下列四项基本要求:
    • 互相沟通;
    • 团队合作;
    • 自我发展;
    • 培养他人。
  • 充分发挥人的长处,是组织存在的唯一目的。
  • 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充分运用每一个人的长处,共同完成任务。
  • 一位管理者如果仅能见人之短而不能识人之长,因而刻意避其所短,而非着眼于发挥其所长,则这位管理者本身就是一位弱者。
  • 人事的决策,要凭公平和公正,否则就会赶走好人,或破坏好人的干劲。
  •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用人的四个原则:
    • 不将职位设计成只有上帝才能胜任;
    • 职位的要求要严格,涵盖要广;
    • 在用人时,先考虑某人能做些什么,而不是先考虑职位的要求是什么;
    • 在用人之所长的同时,必须容忍人之所短。
  • 一个职位,如果先后由两人或三人担任都失败了,这就肯定是一个常人无法胜任的职位,这个职位就必须重新设计。
  • 只有“让平凡人都能做出不平凡的事”的组织,才是好的组织。
  • 合理的职位,应该是对具有才干的人的挑战。
  • 知识工作者是否适合某一职位,只有靠实际的工作绩效才能印证。
  • 凡是最能充分发挥其长处,而且最受到挑战的人,他的工作肯定最起劲,也肯定最能有所成就。
  • 面谈考评是一件最令上级感到难堪的工作。
  • 正直的品格本身并不一定能成就什么,但是一个人如果缺乏正直和诚实,则足以败事。有这种缺点的人,没有资格做管理者。
  • 要说人的能力,就必须具体到能不能完成任务。
  • 只有经得起绩效考验的人,才是可以提升的人。这应该是一条用人的铁律。
  • 运用上司的长处,也是下属工作卓有成效的关键。
  • 要使上司能发挥其所长,不能靠唯命是从,应该从正确的事情着手,并以上司能够接受的方式向其提出建议。
  • 有效的管理者会顺应自己的个性特点,不会勉强自己。
  • 人的性情往往是事情成败的重大关键。
  • 有效的管理者,把每一个人都视为可以开发的机会,包括他本人在内。
  • 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让各人的才智、健康以及灵感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组织的整体效益得到成倍的增长。
  • 卓有成效的秘诀就是善于集中精力。
  • 一次只做好一件事。
  • 要有效地利用人类的才能,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集中个人所有的才能于一件要务上。
  • 一次只做好一件工作,恰恰就是加快工作速度的最佳办法。
  • 管理者专心一志,第一项原则是要摆脱已经不再有价值的过去。
  • 【不要留恋沉没成本。】
  • 社会组织恰如生物有机体,必须保持小而精的状态。
  • 要准备克服重大困难的手段,唯一靠得住的办法只有靠最有才干的人来主持。
  • 帮助确定优先次序的重要原则:
    • 重将来而不重过去;
    • 重视机会,不能只看到困难;
    • 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盲从;
    • 目标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方便。
  • 一个垄断性的企业如果没有竞争力,就很容易变得刻板和僵化起来,无法适应变化,无法谋求自身的发展。
  • 一个垄断性的企业虽然没有对手,但是应该以将来作为对手。
  • 一个大型企业,需要有一个统一方向和一个管制中心;需要有责权的高层管理;也需要积极进取和干练的业务经理,他们应该有选择其经营方法的自由,应该有确切的责任和履行其责任的职权,应该有足以使他们发挥所长的范围,应该使他们的成就得到应得的鼓励。
  • “一知半解”有时比“全然不知”更为可怕。
  • 所谓最危险的决策,就是勉强可行的决策,唯有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才可能达成的决策。
  • 如果管理者老坐在办公室,不到工作现场,他和实际情形必将越来越脱节。
  • 唯有在多项方案中,我们需凭借深入研究判断才能有所决定时,才称之为判断。
  • 如果没有考虑每一个可能的方案,就是偏颇。
  • 好的决策,应以互相冲突的意见为基础,从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判断中选择。
  • 为什么该有反面意见,主要有三项理由:
    • 唯有反面意见,才能保护决策者不致沦为组织的俘虏;
    • 反面意见本身,正是决策所需的“另一方案”;
    • 反面意见可以激发想象力。
  • 如果利益远大于成本及风险,就该行动。
  • 管理者的自我提高往往要比卓有成效的训练更为重要。管理者必须增进其知识与技巧,必须养成各种新的工作习惯,同时也必须放弃过时的工作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