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部分为笔者心得,非原文摘抄。

  • 参与感三三法则——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
  • 社交网络的建立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信息的流动是信任的传递。企业建立的用户关系信任度越高,口碑传播越广。
  • 参与感能扩散的背后是“信任背书”,是弱用户关系向更好信任度的强用户关系进化,粉丝文化首先让员工成为产品品牌的粉丝,其次要让用户获益。
  • 只有让企业和用户双方获益的参与感才可持续!
  • 做自媒体是让企业自己成为互联网的信息节点,让信息流速更快,信息传播结构扁平化,内部组织结构也要配套扁平化。
  • 进行参与感构建,要尽量减少用户参与的成本以及把互动方式产品化。
  • 为谁设计是用户体验设计的原点。
  • 【好用比好看更重要、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 把活动当作产品来设计和运营,持续优化。
  • 活动产品化是指做产品要运用运营思维,把一些活动的环节植入设计成为产品的功能。
  • 不要迷信大师,也不要迷信灵感。
  • 人才要最专业,也要最合适。
  • 员工有创业心态就会自我燃烧,就会有更高主动性,这样就不需要设定一堆的管理制度或 KPI 考核。
  • 和用户做朋友。
  • 让一线产品经理和开发工程师面对用户,才能够抓住用户真正需要什么。
  • 竞品思维在前期分析可以使用,但在做产品过程中是很忌讳的,变成只关注对手而不是用户。
  • 【先做美誉度、再做忠诚度,然后做知名度。】
  • 在强调工具化价值的互联网产品中,忠诚度基本很难建立。
  • 粉丝效应都是从一个小族群开始,大家因为某个共同兴趣而聚在一起。
  • 粉丝效应不可设计,但可因势利导,应给予他们更多可参与的互动方式。
  • 创业的第一步是确定产品是什么、要解决什么样的痛点。
  • 创业的产品能够成功的前提是先挠自己的痒处。
  • 好的品牌宣言和愿景要简单纯粹,表达自己内心的愿景,也能激发大家对美好的向往。
  • 口碑本源是产品。
  • 基于产品的卖点和如何表达卖点的基本素材是传播的生命线。
  • 对于全新的品牌,产品的品质就是品牌。
  • 戏剧化的表情,传播效果才是最好的。
  • 新品发布,事件必须有热点是基本的决策思维。
  • 发布会上新产品是唯一的明星,产品有料才能获得大声量的传播。
  • 只要内容好活动好,广告也是可以口碑传播的。
  • 人类对于美好情怀的向往其实一直没有变。
  • “以奇胜,以正合”,在品牌基调传播中,正能量仍然是重要的选择。
  • 现在媒体信息量太大,只是做小打小闹的传播容易被淹没,需要找到能有头条价值的事情,占据头条,才能有关注。
  • 做产品,噱头成不了卖点;做市场,段子成不了头条。
  • 科技圈做产品上头条就得靠真枪实弹,其中“抢首发、做第一”最直接有效。
  • 好产品自己会说话,产品给力,才能不断积累起品牌势能,外部平台合作是功率放大器,是给势能转化为市场动能时提供加速。
  • 产品和营销的关系,是 1 和 0 的关系。
  • 互联网是注意力经济,一个品牌和事件的关注度,一定要有碰撞、有矛盾、有张力才起得来。
  • 对产品或服务的吐槽,要快速回应,能解决的以最快速度、最大投入第一时间解决,不能马上解决的,就要果断道歉及善后。
  • 没有什么能比眼见为实的真相和坦诚相待的态度更有力、更能打动人。
  • 不必拘泥于所谓传统正规的形式,只要事实依据扎实,可以寻找更有力、直切要害的新方法。
  • 放松点、娱乐点,能消解不必要的紧张,在新媒体平台时代,这可能是更好、更有力的公关传播方式。
  • 新营销的第一步,让自己的公司成为自媒体。
  • 企业做自媒体的内容运营,要先做服务,再做营销。
  • 能享受服务是用户关注企业的动力。
  • 每一个做媒体运营的员工都应该是产品玩家。
  • 企业要花精力让自己成为能持续提供优质内容的自媒体,同时,也应该发动用户来产生内容。
  •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运营最大的不同是,运营不再是单向的灌输,用户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对称,交互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 用户关系越弱,信任传递就越弱,参与感的口碑事件扩散效果也就越弱。
  • 炫耀与存在感,这是后工业时代和数字时代交融期,在互联网上最显性的群体意识特征。
  • 用户的参与热情最珍贵,应该给他们提供足够便利的(参与)工具(和方式)。
  • 借势是新媒体人的必修课。
  • 形式重复的活动会使粉丝增长效率迅速下降。
  • 海底捞的管理理念就是,你首先要体现对自己员工的尊重和信任,员工才会在服务用户的时候真心地把服务当成他自己的工作。
  • 在制度面前更重视人的因素,就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回报。
  • 给小米的用户做服务的人,当他们是小米公司一员的时候,才会对服务工作有更多的认同感,他们会感觉到,这是在给自己的用户做服务。
  • 用户在哪就到哪做服务。
  • “快”的服务会成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 好酒店要看厨房,好服务网点要看内库。
  • 在一个对客户光鲜,对员工却将就的环境下,服务体系的员工难免把服务当成一份不得已去完成的工作罢了。
  • 用制度规范出来的“服务”,是假的;用环境塑造出来的服务,是真的。
  • 你给员工提供怎么样的办公环境,他就会回报你怎样的工作成果。员工从公司对自己的服务中体会到的感受,将直接反馈到员工对用户的服务态度当中。
  • 在产品的文案策划和画面表达上有两点要求:一要直接,讲大白话,让用户一听就明白;二要切中要害,可感知,能打动用户。
  • 产品点分为卖点和噱头,卖点是用户愿意为之掏钱的,噱头是有意思但用户不会为之掏钱的。
  • 所谓营销绝对不要讲一堆空话,把最能打动用户的话用最直接简单的方式说出来就可以了。
  • 产品图关键要体现品质,让人看到就想拥有。
  • 情感化的设计有两处可着力:1,从产品定义本身就开始考虑;2,善用经典的生活场景或节日文化。
  • 设计要留白,设计语言别太满,意思是指要留有想象空间,要有期待感。
  • 留白是一种设计上的选择、精粹、顿挫与控制,呈现的是关键的核心元素,以隐晦的方式或表达情怀,或展现质感,留有足够意味的想象与期待。
  • 过多的设计都是信息干扰。
  • 现场是检验设计好坏的唯一标准。
  • 有好的视频素材,也别忘了设计一个吸引人的图片封面。
  • 设计管理三板斧:坚持战略、死磕到底、解放团队。
  • 不懂用户就没有设计。
  • 以用户反馈来驱动开发。
  • 当你很认真地对待用户的时候,用户也会用心对待你。
  • 有玩者之心的团队,才会真正爱自己的产品,爱自己的用户,这才是解放团队真正的核心。
  • 成规模的亚文化群体聚集的社区不仅仅是内容的产生源,背后也都有着成体系的产品机制的支撑。
  • 参与感是一种基于情感互动和价值认同的新消费需求。
  • 好的设计背后,都流露出同一种思维:寄情于物,寄关怀于物,注入可被感知的用心。
  • 未来属于能真正理解消费情绪的品牌,而品牌背后的团队除了工程师,更应该有设计师和艺术家,他们都是对生活高感知的人群。
  • 创业如创作,从开始第一步到最后冲刺,掌声与关注之外,更多的是寂寞的长跑。能支撑你咬牙坚持的,除了热爱,别无他途。
  • 一个人在事业上所能取得的成就,和他对这份事业的热爱是分不开的。
  • 最初爱你、赞赏你的,就是核心种子用户。
  • 发烧友意见领袖发挥的是口碑营销的张力,现代社交化媒体的崛起又给它无限加成。
  • 互联网转型需要内外兼治,由内而外。
  • 扁爆爽核心思路:
    • 产品策略、产品结构一定要“爆”;
    • 组织结构要梳理,要扁平化;
    • 团队的激励,就是一个“爽”字。
  • 做企业的管理者,要真的把姿态放得更低一些,去跟你的员工打成一片,听听他们到底想怎么爽,怎么给予他们参与感、成就感,怎么给予他们足够的激励。无外乎就是爽,员工爽,他就会自我燃烧。
  • 只找那些有经验并且有创业精神的人。另外,给团队成员足够好的回报、足够的利益分享。
  • 对员工来讲,当企业有很清晰的产品结构,有很好的组织结构的时候,真的是尊重他们的时候,他们自然会有很好的创新,并且有很好的服务。
  • 今天人才竞争这么激烈,没有足够的利益驱动,纯粹讲兄弟感情的话,其实很难。
  • 做老板的要负责把整个班子团队搭好。
  • 公司要成长快则是产品要“爆”,而员工“爽”才能组建成一流团队!